又到了一年一度小龙虾横行霸道的季节,各大商家卯足了劲,恨不得把“好吃到飞起”四个字直接刻在龙虾壳上。京东七鲜也来凑热闹,什么“升级版冠军小龙虾”,什么“闭眼买不用挑”,听着就让人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。说白了,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营销话术吗?
“冠军”二字,看似高端大气,实则空洞无物。凭什么你家小龙虾就是冠军了?是参加了什么龙虾界的奥运会,还是拿了“消费者最喜爱龙虾奖”?不过是商家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,消费者还真就吃这一套?别傻了,这年头,只要敢吹,猪都能上天。
什么“洞庭湖、洪湖、江苏盱眙等国家一级水源地核心产区”,听着就觉得水质好得能直接喝。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,现在的水产养殖,为了追求产量,各种化肥、农药、抗生素不要钱似的往里砸。所谓的“虾稻共生”、“藕虾共养”,能有多大程度净化水质?恐怕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宣传,用来掩盖背后对环境的破坏吧。
更何况,大规模的小龙虾养殖,本身就是对水体的一种污染。残饵、排泄物、病死虾,哪个不是污染源?商家在宣传“一级水源地”的同时,有没有想过,过度养殖对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会造成怎样的影响?
“人工初选、机选、复选和复核四重严格考验,淘汰率高达40%”,乍一听,觉得商家真是下了血本,对品质把控到了极致。但仔细想想,这所谓的“四重筛选”,真的能保证每一只小龙虾都肉满黄肥吗?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噱头,一种心理暗示,让消费者觉得“我买的就是好东西”。
而且,这40%的淘汰率,最终还不是要消费者来买单?商家才不会做亏本的买卖。羊毛出在羊身上,消费者在为“冠军”品质买单的同时,也在为那些被淘汰的“残次品”买单。
什么“冰橙花雕口味、泡椒凤爪口味”,简直是闻所未闻。小龙虾这种东西,最经典的就是麻辣、蒜蓉、十三香,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口味,不是为了掩盖食材本身的不新鲜,就是为了迎合那些猎奇心理的消费者。
说白了,这些所谓的“口味创新”,就是一场廉价食材的变装秀。用各种浓重的调味料,掩盖小龙虾本身的缺陷,让消费者在味蕾的刺激下,忽略了食材的品质。这种做法,简直是对美食的亵渎。
“七鲜冠军虾已累计热销500吨”,看到这个数字,我只想呵呵一笑。现在的电商平台,哪个不刷单,哪个不造假?500吨的销量,有多少是真实的,有多少是水分,恐怕只有商家自己心里清楚。
而且,就算销量是真的,又能说明什么?只能说明现在的人太容易被营销洗脑,太容易盲目跟风。看到别人都在买,自己也跟着买,根本不去思考这种东西到底好不好,适不适合自己。这种消费习惯,简直是愚蠢至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