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5日,绝味食品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可谓是星光熠熠,宝盈、工银瑞信、光大、广发…一连串金融机构的名字让人眼花缭乱。表面上,这似乎代表着资本市场对绝味未来发展的信心,但深入思考,这种大规模的机构参与更像是一种集体焦虑的体现。难道这些机构真的如此看好一家卤味企业的长期前景?还是说,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,他们急需找到一个相对稳健的投资标的,以应对市场的压力?这种“抱团取暖”的姿态,更像是为摇摇欲坠的信心打一剂强心针,而非对企业真正价值的认可。说白了,大家都是在赌,赌绝味还能撑多久,赌自己能在泡沫破裂前安全脱身。
回溯绝味食品的发展历程,2005-2015年无疑是其黄金十年。凭借着精准的市场定位、高效的连锁扩张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营销,绝味迅速崛起,成为休闲卤味行业的领头羊。然而,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,也隐藏着一些问题。过分依赖加盟模式,导致对加盟商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,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。一味追求规模扩张,忽略了产品创新和口味升级,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。更重要的是,绝味并没有真正建立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,而是将成功简单地归功于“连锁渠道的开发和管控能力”及“冷链保鲜、日配到店的供应链能力”。这些能力固然重要,但并非绝味独有,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,当消费者需求升级,绝味昔日的优势反而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包袱。
过去,中国经济高速发展,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的增量态势,各行各业都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增长红利。但现在,我们已经步入存量市场时代,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,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化。绝味食品想要维持过去的高增长,难度可想而知。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各种新兴的零食品牌、餐饮品牌都在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钱包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“鸭脖自由”,他们追求更高品质、更健康、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。绝味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,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。
绝味在发布会上提到“消费需求变化以场景为主的一站式购齐需求的变化”,这的确抓住了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关键。然而,绝味似乎把这种需求简单地理解为在门店里增加商品种类,提供更多选择。这是一种非常 superficial 的理解。消费者真正需要的,是能够满足他们不同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。比如,朋友聚会需要氛围感十足的卤味拼盘,加班熬夜需要方便快捷的能量补给,居家追剧需要健康低卡的休闲零食。绝味需要深入挖掘不同场景下的用户痛点,提供更精准、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,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商品。
传统的行业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,休闲卤味与餐桌卤味、卤味和零食、零食和餐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。这对于绝味来说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挑战在于,它需要面对来自各个领域的竞争对手,包括周黑鸭、煌上煌等传统卤味品牌,三只松鼠、良品铺子等零食品牌,以及各种提供外卖服务的餐饮品牌。机遇在于,它可以拓展自己的产品线和服务范围,打破传统的卤味消费场景,进入更广阔的市场。但是,这种跨界经营需要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、品牌营销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,绝味能否胜任,还有待观察。
量贩零食店和新型便利店的崛起,正在改变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。这些渠道以其低价、便捷、丰富的商品种类吸引了大量消费者。绝味如果不能积极拥抱这种渠道变革,就会失去重要的销售阵地。然而,进入量贩店和便利店,意味着绝味需要降低产品价格,压缩利润空间,同时还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渠道对产品的品质和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绝味能否满足这些要求,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
绝味提出了“拥抱四个变化”的口号,分别是商超便利店鲜食化、消费需求场景化、休闲产品刚需化、消费能力质价化。乍一看,这似乎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,但仔细分析,这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姿态。这些“变化”并非绝味主动引领的,而是市场已经发生的客观现实。绝味只是试图跟随市场的脚步,避免被淘汰。这种被动的姿态,很难让绝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真正的破局之道,在于主动创新,引领市场,而不是仅仅被动地适应变化。
政策环境的变化,比如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、环保政策的收紧等,无疑会加速卤味行业的洗牌,提高行业集中度。对于绝味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,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。机遇在于,它可以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、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,吞并一些中小企业,扩大市场份额。风险在于,政策监管的加强也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,对企业的合规性提出更高的要求。如果绝味不能适应这种变化,就可能被淘汰出局。更重要的是,行业集中度提高并不意味着绝味可以高枕无忧。一旦形成寡头垄断,消费者就会失去选择权,企业也可能失去创新动力,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,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。对于绝味来说,技术革命既可能加速企业的分化,也可能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。一方面,如果绝味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,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、产品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,就可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领先地位。另一方面,如果绝味不能及时拥抱新技术,或者应用不得当,就可能被那些更具创新精神的企业超越。更重要的是,技术革命也可能带来新的竞争者。比如,一些互联网企业可能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,切入卤味市场,给绝味带来更大的压力。
绝味在发布会上提到“企业对行业变化的认知程度及变革决心,是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”,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,但问题在于,绝味对行业变化的认知是否足够深刻?它的变革决心是否足够坚定?从目前来看,绝味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,变革也只是小修小补。比如,它只是简单地增加商品种类,而没有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升级的深层逻辑;它只是被动地拥抱“四个变化”,而没有主动创新,引领市场。如果绝味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,即使有再大的变革决心,也难以取得成功。
绝味声称未来战略是聚焦卤味赛道,深耕细分需求。这种战略看似稳健,实则保守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仅仅聚焦卤味赛道,很难实现可持续增长。绝味需要跳出卤味的框架,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,拓展新的业务领域。比如,它可以考虑进入预制菜市场,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、更健康的餐食解决方案;它也可以考虑发展电商业务,扩大销售范围,提升品牌影响力。总之,绝味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,寻找新的增长点,而不是仅仅在卤味赛道里内卷。
绝味在发布会上推出了“I智能体”,包括I点餐智能体、I店长智能体绝智、I会员智能体。这些智能体听起来很先进,但实际效果如何,还有待观察。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概念来包装自己,但真正能够落地的应用却很少。绝味能否将这些“I智能体”真正应用到实际运营中,提升门店效率、改善用户体验,还是只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喜好,讲一个动听的故事?我认为,后者可能性更大。毕竟,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,而绝味在这方面的积累还相对薄弱。
2025年一季报显示,绝味食品主营收入15.01亿元,同比下降11.47%;归母净利润1.2亿元,同比下降27.29%;扣非净利润1.06亿元,同比下降32.13%。这一连串的负增长数据,无疑给绝味敲响了警钟。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,表明绝味的市场表现正在恶化。这种下滑不仅仅是短期波动,更可能是长期趋势的开始。如果绝味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颓势,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。这些数据也直接戳破了发布会上营造的乐观氛围,将投资者拉回现实。
一季报显示,绝味食品的毛利率为30.8%,虽然看起来还不错,但考虑到卤味行业的平均毛利率水平,以及绝味作为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,这个数据并不令人满意。毛利率下滑可能意味着绝味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着挑战。原材料价格上涨、人工成本增加、渠道费用提高等等因素,都可能导致毛利率下滑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绝味为了维持市场份额,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,也会直接影响毛利率水平。如何有效控制成本,提升运营效率,是绝味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尽管一季报业绩不佳,但近90天内仍有15家机构给出评级,其中买入评级10家,增持评级5家,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9.4元。这种集体唱多的现象,在资本市场并不罕见。很多机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,或者为了给客户提供“信心”,会选择性地忽略企业的负面信息,发布乐观的评级报告。但这种虚假的繁荣,并不能掩盖绝味自身的疲态。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,独立思考,不要被机构的评级所迷惑。毕竟,最终承担风险的是投资者自己,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分析师。
相比于机构评级,融资融券数据更能反映资本市场的真实态度。数据显示,绝味食品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1.28亿,融资余额减少;融券净流入8.05万,融券余额增加。这意味着,投资者正在逐步撤离绝味,做空力量正在增强。融资净流出表明投资者对绝味未来的信心不足,选择卖出股票,收回资金。融券净流入表明投资者认为绝味的股价可能会下跌,选择借入股票卖出,等待股价下跌后再买入归还,从中获利。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:资本市场对绝味的未来并不看好。与其相信发布会上精心包装的故事,不如认真分析这些冰冷的数据,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。